close

  □特約評論員 李 妍
  日前,審計署發佈2014年第20號公告,指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以下簡稱“全國社保基金會”)在管理運營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一些媒體將公告提到的問題數額相加,得出“社保基金會損失175億元”的結論。一時間,“社保基金投資失敗”的議論甚囂塵上。審計署公告發佈後,又有媒體聲稱“逾2.7萬億養老金躺在賬戶里,負利率侵蝕社保基金超百億”。這引髮網民吐槽:“一年就損失這麼多,將來賬戶里還能剩下多少錢?”可以這樣解讀審計公告嗎?人民日報《求證》欄目記者採訪多位專家發現,個別媒體、公眾解讀審計報告並不准確,也存在將兩個不同的社保基金混為一談的情況。
  相比於此前個別媒體將社保基金虧損數據簡單疊加,卻不看整體收益率的做法,人民日報記者對這件事的求證探討顯然更為扎實:不僅採訪了多位專家,釐清了有關社保基金的投資回報概念與投資常識,指出“社保基金貶值百億”說法很片面,更是將“社會保險基金”、“社會保障基金”這兩個極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了區別化的專業解讀。要說,這樣的專業態度值得一贊。
  不過,媒體理應專業,但這並不意味著社保基金能夠繼續“養在深閨無人問”,安然地躺在專業化的道路上自感居功至偉,自我滿足。相反,之前媒體報道的謬誤與人民日報的求證,恰恰證實了社保基金的披露缺乏透明度與親和度,即便有信息披露,年報又顯得過於簡略,對民眾來說至少屬於“界面不友好”。這直接導致民眾甚至媒體面對社保基金問題,缺乏理性與常識,進而導致誤讀。也正是由於社會保險信息披露機制不暢,一方面,是政府對社保的投入越來越多,人們對社保的滿意度卻越來越低;另一方面,則是社會保險制度運行中的一些問題長期被遮蔽,得不到重視。事實上,在社保基金投資過程中,的確也存在種種謎團,需要解開。
  就拿更註重安全保障的“社會保險基金”來說。有學者從2008年開始,就對我國31個省級政府社會保險基金信息公開的情況進行了長達五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國內社保基金透明度存在諸多怪現狀:有的省份公佈社保基金情況時只在報紙上刊登了就行,完全不在乎社會公眾是否能看到;有的省份社會保險基金信息時隔兩年多才對外披露;有些地方的社保基金透明度時好時壞,反映出相關部門的自由裁量權過大,隨意性大。
  相對來說,作為社保基金的“國家隊”,“社會保障基金”則更為透明,不僅有年報公佈,還有審計署公佈審計結果。但圍繞這塊社保基金的信息公開方式、投資監管、投資方式等也依然存有爭議。這其實是好事。市場可以對公開信息提出各種觀點、看法,這本來就是公開、透明、陽光化的意義所在。信息透明的一個目的,就是允許人們公開討論。爭議越大,並不意味著問題越大。相反,有爭議有討論,才更可以正視不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事實也證明,很多被爭議最多的地方,往往因為其“陽光”而更乾凈,正是因為社保基金決策和管理機制足夠透明,民眾明白其中的規則運作,也才會對社保基金更加放心。
  社保基金投資是難題,社會保障更是世界性難題。面對這樣的難題,世界範圍內那些社會保障完善發達的國家,無不是以公開、透明為基本姿態,去直面疑問與討論。只有用更加謙卑的態度,對社保基金透明化運作,去釋疑解惑完善監管,在對財務報表等專業化知識的闡釋上更加親民,對日益嚴峻的養老問題,人們才會做到心中有數,社保基金越透明,公眾才越有安全感。
  (原標題:社保基金越透明,公眾越有安全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15dotvb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